首页  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党史国史之窗  机关党员干部应知应会300题
当前位置:党史国史之窗 -> 《中国共产党湖南简史1920—2010》 -> 第十二章 走向富民强省的新征程(2002年11月—2010年12月)
四、建设创新型湖南与文化强省、教育强省

   

    20057月,湖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颁发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南的决定》,将实施科教兴湘战略,完善为实施科教兴湘、建设创新型湖南的主导战略。同年10月,省委八届十次全会结合湖南实际,提出大力实施“科教兴湘、人才强省”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创新型湖南的首要推动力量。

    科技创新对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200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7%,比2000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突破了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瓶颈,自主开发和研制的产品达到55%以上。湖南工程机械、先进电池材料、卡通动画片等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占全国市场份额大幅度提高。进入“十一五”后,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中的骨干作用,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营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良好环境。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认真组织实施《湖南省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营造自主创新良好氛围。20064月,省委、省政府召开新世纪以来第一次科技大会,确立“科教兴湘、建设创新型湖南”的主导战略,明确“创新引领、科技支撑、跨越发展、惠及民众”建设创新型湖南的总体要求。同年11月,省第九次党代会又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南,强调自主创新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渗透与融合,突出科技进步支撑发展这一根本任务,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湖南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在顶层设计上,新增了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等计划,实现了从单一的支持项目向注重人才、基地与项目的有机结合转变。在经费投入力度上,将70%以上的省本级科技经费用于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单个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加到500万元至1000万元;同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其数量和规模跃居全国中上水平;自主创新工作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国家层面,不仅使湖南获得大批国家经费的资助,而且紧跟国际国内科技发展的前沿。在科技人才培养上,随着“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博士后科研资助专项计划”、“自然科学创新研究群体计划”等实施,创新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10年,已有16人进入国家“千人计划”、46人进入省“百人计划”。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分别达到94个和92个,创新平台数量居全国上游水平。

    湖南取得了自主创新的喜人成绩。“十一五”期间,全省涌现出杂交水稻育种技术、CC航空制动材料等重大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4项,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名前列。自2007年起,全省围绕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节能减排和民生科技四个重点方向,遴选实施了60个科技重大专项,累计攻克关键技术瓶颈272项,获得新产品397个,新增产值200亿元。如“风电装备”专项形成了从关键零部件生产到整机制造的比较完备的风电产业链,确立了湖南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水稻、辣椒、棉花、油菜、油茶等作物杂交优势利用和分子育种技术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柑橘等果蔬加工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湖南柑橘加工产品出口量占全国的六成。20101117日正式发布的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由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2566万亿次每秒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世界第一,取得了我国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综合技术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的历史性突破,并且已在石油勘探、高端装备研制、生物医药、动漫设计工程设计与仿真分析、气象预报、遥感数据处理等方面获得成功应用。1119日,中部农博会现代农业与粮食安全高峰论坛透露:“超级杂交稻——瀑布稻的最高单产已经达到了1216公斤/亩,打破了新的单产纪录!”

    面对新的时代要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软实力,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2001年围绕“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制定了《湖南文化产业20012010年发展规划》,形成“一区三带、四轮驱动、两翼齐飞”的文化产业布局。2006年的省第九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努力把湖南建设成为社会文明程度高、文化事业和产业走在前列、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全省文化建设突出主题、把握导向,立足湖南、打造特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一些文化门类和品牌享誉全国,形成以电视、出版为龙头,以报业、动漫、文娱演艺等为骨干的文化产业体系。党的十七大以来,湖南积极探寻中部内陆省份发展文化产业的新途径,努力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南省“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年,省委又一次召开高规格的文化强省建设工作会议,提出文化强省建设的新目标,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动文化强省战略全面实施;将文化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初步建成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实力全国领先、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设施基本完善、文化影响日益增强的文化强省。全省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深化、舆论导向正确有力、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有效、文化产业不断壮大的良好局面。“广电湘军”、“出版湘军”、“报业湘军”、“动漫湘军”全国闻名。至2009年,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在中国文化企业50强中排名第23位;湖南卫视在全国各省级卫视中收视排名第1位,湖南卫视收视率在全国各电视频道中常年居第4、第5位,品牌价值25.54亿元;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十一五”期间,全省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全省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共建有公共图书馆120个。“十一五”期间,全省还建成各类博物馆、纪念馆达到110家,文化辐射力空前提高。20108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全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01028日,中南传媒上市,使中南传媒最新市值达到248亿元,成为出版传媒板块的新龙头。从湖南出版到中南传媒,经历了三轮改革、三次飞跃,排在中国出版产业集团的第一方阵,在改革创新方面也走在中国出版产业的前列。中南传媒上市后,出版湘军借力中国资本市场再次起航,全力打造中国出版传媒行业的领军企业。随着湖南文化强省目标的确立,“十一五”期末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产业地位基本形成。

    建设教育强省是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构建和谐湖南、实现富民强省的三大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把教育事业置于经济社会战略首位,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科教兴湘”战略,教育事业高歌猛进,基础教育稳步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改扩建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快建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试点取得成效,“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湘、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现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20078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建设教育强省工作会议,并且制定下发《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提出把人力资源开发列为优先发展领域,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为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推动创新型湖南建设、加快富民强省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总体目标是: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支撑和保障教育发展的指标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基本形成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十一五”期间,全省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达到2593所,教育均衡取得明显进展。同时,逐步消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门槛,基本实现与所有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2007年全省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后,2008年,全省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标志着义务教育进入免费时代。“普九”工程全面实施。至2010年,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提高到95.5%,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至2010年,全省普通高校达103所。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部分学科专业和科研创新基地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民办教育迅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民办各级教育在校生156.5万人,占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的13.9%,比2005年提高近4个百分点。师资力量雄厚崛起。通过实施“芙蓉学者计划”、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以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十一五”全省已有专任教师62.3万人。

   

作者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时间 

出处  《中国共产党湖南简史》(19202010P237-241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WebMaster:[email protected] 备案证书